齐鲁网·闪电新闻3月1日讯 位于高密城南15公里,区管委会东北2.5公里处,西邻孟家沟水库、三窎老林,南邻城律村,东与胶州市宋戈庄村接壤,北和孟家沟村相邻。
明初,祝姓人家从莱州祝家庄移民到此立村,取名祝家庄。
清初全县实行四隅六乡制,属久敬乡朱晏社;清中叶全县实行城隅九乡制,属久敬乡朱晏社;清季全县改设十一区制,民国十八年改设十区制,属第十区晏王乡;1949年至1958年先后属道乡区、高密县第十五区、城律区;1958年至1984年属先锋人民公社、城律人民公社、李家营人民公社;1984年“社改乡”后,属李家营镇;2012年属胶河生态发展区(胶河社区)至今。
现有耕地2316亩,468户,1587人,均为汉族。有王、祝、李、孙、单、管、崔、杨、程、田、栾、高、刁、贾、宋、冯、董、石、刘、葛、苑、张等姓。王姓占多数,为本村之大姓,其次为祝、李、孙、单等姓,贾、董、葛、苑、张姓最少。
村落东西长500米,南北略短,聚落呈长方形。
村内有东西大街3条,南北大街1条,村庄占地面积0.18平方公里。建国前,村附近都是乡间小路。1983年扩铺的朱(朱家集)城(城律)沥青公路,从村中心南北贯通。2004年通车的胶(州)新(沂)铁路从村后由东北向西南方向通过。南有胶(州)王(村)公路,与诸城路交会南通青岛,交通便利。
村落及所属田地处缓平区,耕地分布在村周围,村东为黏土,西为沙地,其他为沙壤土,水的流向由南至北。
自古农业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,经济作物次之,主要种植小麦、玉米、大豆、花生、地瓜。1974年以来,种植的小麦、玉米亩产超千斤。20世纪70年代始种棉花,种植面积约占该村耕地面积的30%,亩产皮棉超百斤,时下已被蔬菜所代替。现已转种土豆,种植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95%以上,所产的土豆出口东南亚国家,是村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。
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,修路、挖排水沟、整平地面,进行了土地化方,实行了一沟一路一渠道的土地规划。今村内有机井60多眼,抗旱排涝能力大增。
村西孟家沟水库东岸,有一片沙滩,约有500亩乔灌木树林,1976年前,该地盛产恩梨。树林里有500年的栗子树,150年以上的柞树40多棵。
“改革开放”以来,村民开始从事熟食加工、理发、机械、电器维修、蔬菜购销、建筑、屠宰等行业拓宽了致富渠道。
1982年始用电,并逐步普及全村。村内现有变电房两处。
民国前村内有私塾2处。1949年村办小学1处,1950年升为十五区中心完小。1970年设初中班,1998年撤初中改为学前班至六年级(实验小学)至今。
民国时期,村有王德俊所办药铺诊所“培元堂”,医生数人,以内科闻名遐迩,于1956年公私合营时停办。
清代王氏家族中钦赐翰林1名,叫王孝升,清朝咸丰十年立碑于村西老茔。
建国前后,从村中走出去的王中一、祝有德、王教才,为县团级干部。
清咸丰年间,德国传教士进入高密祝家庄村一带传教。1934年建教室一座至今,现已破旧。
清末民初村有天主教堂一座,一八五五年由德国人与当地教徒筹资修建草房六间,瓦房五间,建国后被拆除、改建他用六间。现已恢复活动,教徒十五户。
抗美援朝时,村赴朝参战者7人,阵亡1人。
建国后从村中走出的王彩芬,现为青岛大学讲师。王教奎,现为济南军区后勤部讲师。
祝家庄河,位秀水河北侧,流向自西向东,系清光绪三十一年(1905年)开挖的排水沟洫,上游延伸至胶州境,自李家营单家屋子(今名单书庄)北分两支人境,自西经祝家庄南,两支合流,至祝家庄西人胶河,境内长2公里。
1958年7月,王吴水库建成后,村附近曾建有灌渠一条,经李家营镇祝家庄东、晏王庙西,至柏城公社小河崖东为止,长12公里。第一分干渠名西分干,自柏城公社休息园前向西,后经沈家八里庄村东和东西三里庄之间。1964年12月至翌年10月,重新建设胶河以东灌区,在李家营村东建造永久性渠道和拦河坝,整修干渠7.2公里(进水闸至休息园)。2015年3月,村西孟家沟水库开始施工建设。2017年10月,水库坝体完工。2019年6月,孟家沟水库正式蓄水。
村西三窎老林,紧邻孟家沟水库,占地1400多亩。据说该处为胶河冲积泥沙而成,不长庄稼,常被水淹。早在六百年前,村人就在此处植树,日积月累,逐渐形成了现在的规模。林内各种树木高低错落,姿态各异,枝叶交混,难分彼此。浓密处遮天蔽日,郁郁葱葱,从高处望去如一片林海。该柞树群较为集中地分布在约五亩的范围内,一直生长旺盛,枝繁叶茂。
板栗群中有5棵板栗,由西向东整齐地排列一行。联成一片的高大树冠形成一条60多米的绿色长廊,成为树林内一道靓丽的风景。夏日休闲树下,可尽享大自然赠予的凉爽和氧气因此被人们称为“天然氧吧”。
编辑:张艳艳